星空体育app官网入口:
在南宁隆重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千名代表齐聚邕江之滨,共迎中国鸟类学研究新百年。
此次盛会中,由质兰基金会主办、美境自然与勺嘴鹬在中国协办的“中国滨海水鸟威胁与保护”主题圆桌论坛在10月26日举办。论坛旨在整合科研与实践经验,凝聚行业共识,并计划产出一份保护行动建议提交有关部门,为国家迁徙通道保护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关键思路。
本次论坛邀请了多位学术界与保护机构的资深代表,围绕中国滨海水鸟类群及栖息地,面向近100名参会者,从科学研究、保护行动实践、法律框架等多重维度展开了深度探讨与交流。
然而,保护之路仍充满挑战。沿海开发建设项目与鸟类栖息地保护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甚至会出现 “以修复之名行破坏之实”的现象。为此,张教授呼吁专家同行秉持良知和立场,面对开发项目的评审,“凭知识、凭良心给出真实的建议”。
自然之友总干事何艺妮介绍了水鸟保护相关的法律框架与管理体制,分享了公益诉讼手法下的滨海水鸟保护行动的案例与方法。
她提到,我国水鸟保护的核心法律包括《野生动物保护法》与《湿地保护法》等,这些法律都明确规定了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考虑到论证栖息地“无法替代性”的难度,栖息地保护的理想路径仍然是推动水鸟关键地块划入生态红线、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更有效地规避无序开发建设项目带来的破坏。
我国的保护管理体制和违法责任追究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个人遇到环境破坏事件,不但可以和社会组织沟通,还可以向检察院沟通举报。
在论坛中,多位学者和民间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基于一线的科学研究和深入调查,指出了当今滨海水鸟栖息地面临的新兴威胁。
以沙岛、盐田为代表的高潮位栖息地是滨海水鸟的重要休憩、夜宿点,目前发现部分生态修复工程未最大限度地考虑不同水鸟类群对水深的适应性,修筑固岸堤引起的1-2cm水深增加,可能会影响勺嘴鹬等小型鸻鹬的停歇;盐田容易被小规模的养殖、种植业占用,保护管理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支持。
深圳湾的鸟类栖息容易收到城市路灯、建筑灯等夜间光污染的影响,深圳出台了国内首个夜间光环境区域阈值区域标准,为城市中的保护区的光污染治理提供了可量化评估的监管工具。
从单一视角的景观设计与工程思维来看,城市和建筑的光亮似乎代表“美观”“现代化”,从人与自然和谐视角来看,也许“不亮的深圳湾,才是深圳最亮的生态名片”。
在乐清湾等29个地块的研究发现,研究地块每年约5万只水鸟因网具缠绕而死亡,这些网具或因水产养殖防鸟、渔业捕捞或非法捕猎而人为布设。
网具管理也需要仔细考虑养殖户的理性经济决策。在乐清湾,理论上,渔民在蛏子收成后及时收网,就能减少迁徙季对水鸟的影响。但是拆网意味着养殖户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财力。实现双赢要设计科学的保护机制。
双碳目标下,滨海光伏与风电项目越发密集。初步研究显示,光伏板区域鸟类多样性下降可达90%,且无鸟类营巢。双碳目标的和保护目标下的行动途径仍需协调,实现共赢。
圆桌论坛特邀嘉宾、广西大学的周放教授现场发言,提出:“不要低估民间公益组织的作用,他们在鸟类和生态保护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论坛的互动讨论环节,嘉宾和观众们的对话进一步凸显了科研机构与公益组织在完善物种多样性调查、栖息地威胁评估、推动保护管理落地与公众意识转变的联合行动成效。例如自然之友与勺嘴鹬在中国基于水鸟卫星跟踪数据,与主管部门进行对话,促使光伏建设项目规划调整;美境自然与湛江观鸟会基于旅游赶海对鸟类栖息地的影响研究,开展生态赶海公众倡导等。
何艺妮道:“从事保护工作的科学家、科研单位、公益组织等主体,要一起为无告的大自然发声,才能为我们所保护的对象争取一线生机,共同应对保护面临的种种威胁。”。
本次圆桌论坛中,一个核心共识清晰浮现:面对滨海水鸟复杂的保护挑战,科研机构和公益组织的深度联动,正成为推动有效保护进程的关键力量。本次论坛展示了多方在科学研究和保护行动实践成果与案例,也勾勒出未来协同行动的路径: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公益转化多方参与行动。
后续,质兰基金会、美境自然、勺嘴鹬在中国与多位论坛嘉宾、专家学者还将继续就滨海水鸟研究及保护中发现的威胁与保护管理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形成保护行动建议,向有关部门做沟通反映,持续推动滨海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协同发展。